一球百科 - Good Luck To You!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猜常用语

tiger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景象,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抨击。作品以精湛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构思,大胆的想象创造,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审美体验。《桃花源记》的故事为虚构,作者采用错位的手法,幻化出一个人间美境,在虚拟世界的创造中隐藏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读者产生明知不可信依然神往之的艺术效果,在真实与虚幻的切换之间,《桃花源记》传递出了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错位的桃园与美好的寄托,错位的桃花源中人与现实的理想,错位的心相与大同世界的想往,使《桃花源记》在错位中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圣洁之地。

―、错位的桃花林是本心的检验

桃花源诞生于陶渊明的想象之中,是一个虚幻而不存在的世界,但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却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充满向往,心驰神往,就在于虚拟的桃花源与现实世界建立了联系,建立在客观世界上的想象,既有生活的影子,也有理想的憧憬。方东树在《召昧詹言》中曾对此文做出评说:“情融乎内而情深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不存在,但虚构出来的桃花源却并没有个人荒诞玄幻之感,作者选择了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桃林”建立起想象的桃花源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清澈的溪之上,一叶扁舟,一位渔人,这熟悉的场景拉开了走进美好世界的帷幕,在渔人进人桃花源之前,作者进行了渲染,落英缤纷,兀自出现的桃花林面前,人们和渔人一同进人了一个虚实难辨的世界。

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追求隐逸,喜欢俊逸飘然的柳树,喜欢括淡清高的菊花,为什么不选择自己钟情的“柳”与“菊”,而选择了缤纷绚烂的“桃花”呢?意象是情感的表达,意象之中寄托着作者创作的意象图式,所以“桃花林”这个意象的产生也有着丰富的意蕴。桃树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的图腾中就代表着“灼灼其华”和“趋吉避凶”之意。由此可见,桃花比陶渊明欣赏的“柳”与“菊”多了几分绚烂,又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之意,显然“桃花林”的出现也将引领着读者走进一个更为祥和安宁的世界,走向一个盛世太平的宝地。

渔人是在怎样的境遇之下发现“落英缤纷”“甚异之”的神秘之境的呢?渔人既不是刻意来寻找,也不是追着鱼群而得之,渔人没有带着任何的目的,才偶然发现了这篇神奇的桃林。可见,陶渊明想要传递的思想是,只有心无杂念,没有功利之心的人才能有机会与美好相遇,这份无尘污染的追求也正是陶渊明所追求和向往的,桃花林是外界的污浊世界与桃花源美好世界的连接点,桃花源是陶渊明精神追求的外在呈现,而只有本心澄明之人,才能通过桃花林的检验进入理想的国度。

二、错位的“桃花人”是道家治世的星现

品读《桃花滬记》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两者虽然同为虚构的乌托邦世界,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相比较《理想国》而言,《桃花源记》中的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张力,不是荒诞离奇,让人难以置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桃源中的景象既不是“小桥流水”与“清风明月”,也不是“亭台楼阁”与“雕梁画栋”,桃花源中的展现是井然有序、怡然自乐的农耕生活,这样的一幅画卷也正是陶渊明朴素人生追求的写照。

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能读出,陶渊明追求的美好生活不是超越物质生活的艰难,而是心甘情愿在清贫的物质生活之中追求高尚的精神的实现,与物质相比,陶渊明更在意的是精神的舒适。桃源的美好在于它不是充满仙境的遥不可及,而是洋溢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是农耕时代百姓最向往的生活图景。

桃花源的美好在于对“人”的关注。“屋舍俨然”“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整齐的房屋,宽阔的土地,丰富的物产,这些都是百姓生存的保障。这说明桃花源的首要特点是“宜居”。接着呈现的是桃花源的生活场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一幅农耕时代百姓幸福美好、勤劳祥和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这是桃花源的第二个特点“宜人”。

“宜居宜人”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自由与快乐,而这种寻常的自由与快乐,正是庄子“至德世界”朴素思想的现实表现。桃花源的生活不玄幻,不缥缈,而是来自人们对顺应自然,和美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到桃花源的生活场景,从桃花源的“悉如外人”到桃源人生活的“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看似与外界世界在物质构成上没有二致,不同之处就在于桃花源中的人拥有了精神的自由与快乐。

大同世界之中,身处同一片天地,同样的勤劳耕种,但是生活的境遇却有天壤之别,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耕种的人,而是统治耕种的人的制度和社会。在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遵循天道,顺应天意,契合自然,符合人与自然万物相存相依的关系,所以呈现出了桃花源生活的快乐和美,而桃花源外的世界却黑暗无边,扭曲人性,违背天意,违背民心,所以仅仅隔了一道桃林却是两个世界,一个和美安宁,人民幸福,一个战争不断,民不聊生。

《桃花源记》的作者不仅希望能够超越物质的苦难,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大自在和大自由,希望获得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合乎人的本性,合乎自然道法的真正的超脱和释然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

三、错位的“桃源时空”是无言的抗争

《诗品》有云:“文体省净,贻无长语……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刘熙载亦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之本。”《桃花源记》是理想世界的勾画,也是陶渊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的无声抗议,他用笔墨的方式,向压抑扭曲的社会发出了呐喊。《桃花源记》对桃花源的来历描述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从先秦到晋代的历史变迁中,桃源人幸福安稳地生活着。

作者认为这种隐世的生活是可行的,不难发现桃源人的“隐世”生活模式,也是陶渊明隐士思想的一种传递和表达。

《桃花源记》创作于陶渊明的晚年时期,此时的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起起伏伏,也经历了国家的战乱纷争,他看到了残酷的政治斗争,看到了残忍暴力的人心险恶,对现实充满了强烈的厌恶与愤懑、失望与伤心,陶渊明的心中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却无力与残酷的现实进行斗争,逃避成为陶渊明斗争的一种方式,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他斗争的武器,在对现实的无奈中,隐藏着“心远地自偏”的遁世之情,但他毕竟还有一份“欲辩已忘言”的情怀,所以陶渊明描绘了自己心中“大同社会”的画卷,并将这幅画卷铺展开来,让更多的人在期待美好中为美好而斗争。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虚幻的,陶渊明尽管对桃花源的生活心驰神往,但是他知道现实和人性是残酷的,尽管桃源人再三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渔人”还是没有遵守承诺,在归途之中“处处志之”,在回去的途中到处做下了记号,正如开篇作者暗示的那样,只有心无杂念的人才能与桃花源相逢,即使是“诣太守,说如此”,但最终的结果却依然是“不复得路”。

通过“渔人”也暗示出处于当时社会的人即使能够寻找到幸福彼岸,但是依然摆脱不了时代对于人的影响,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使得这样的大同世界注定成为“绝境”,不复存在。南阳刘子骥虽然被认定为“高尚士也”,但是这些尘世中所谓高尚的人,在作者眼中都是德行不够的,这些所谓的高尚的人即使佩戴上高尚的标签,依然难以摆脱现实的浊气,在陶渊明的心中“桃花源”是存在的,但处于当时社会中的人不具备进人桃花源的“本心”,因此桃花源就不复存在,成为“绝境”。

看透了世事的陶渊明深知现实的丑恶,但是却勇敢地飞向理想的国度,虽化为乌有,但却用全部的力量在和社会作斗争。“桃花源”是陶渊明身处艰难世事中精神的动力和生命的源泉。在错位的桃林、错位的桃园人和错位的桃园时空中,展现了陶渊明高洁的品性、高尚的理想。历经时光的洗礼,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在错位的思绪中品读《桃花源记》会收获一份诗意的栖居,在徜徉桃花源、对话陶渊明的过程中也会领略一份独特的阅读享受。

全部评论( 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