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这一天,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无比平常的一天,但是放到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中去看,却非同一般。
因为在490年前的这一天,一位改写历史的传奇君主诞生了——她就是英格兰“荣光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世界杰出政治家、文艺复兴女神和永远的单身贵族。
伊丽莎白一世加冕
伊丽莎白一世执掌英格兰44年,以不逊于男性帝王的政治手腕和执政才能,突破重重困境,将英格兰从一个欧洲边缘国家推上霸主之位,开启了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位让全世界震惊和仰望的统治者,差点儿被扼杀在童年:她的父亲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嫌弃她是女孩,抛弃了她;她的母亲被杀后,她的身份从公主沦为私生子;她同父异母的姐姐忌惮她,把它囚禁起来……
这样晦暗的童年经历,放任何普通人身上都是灭顶之灾,但伊丽莎白一世却手拿这副“烂牌”,打出了“王炸”。
01
“步步惊心”的童年
伊丽莎白的出生就预示了她这一生的跌宕起伏。
她的父亲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国史上著名的“杀妻狂魔”,母亲安妮·博林(Anne Boleyn)是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王后的侍女,由于王后一直没能生下儿子,她便看准时机上位。
亨利八世
为了拥有合法男性继承人,亨利八世必须正式迎娶安妮·博林,于是就向教皇申请废除他和凯瑟琳的婚姻。在遭到拒绝后,他索性选择与罗马教廷决裂,在英格兰创立新教,自己成为宗教领袖,这样就可以任意休妻另娶。
安妮·博林
就这样,经过八年的斗争,安妮·博林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王后。然而,令亨利八世失望的是,博林又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
为了继续生儿子,亨利八世又看上了安妮·博林的侍女简·西摩(Jane Seymour),为了迎娶她,他以通奸罪将安妮·博林送上了断头台。
安妮·博林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没了母亲的伊丽莎白立马被剥夺了继承权,成了“私生子”。生活如同天塌地陷一般,而这一年,她还不到三岁。
一个三岁孩子如何在尔虞我诈的王室生存?小小年纪的伊丽莎白很快就体验到了世间冷暖,身份尴尬的她连一些生活必需品都要靠宫人施舍。
爱德华六世
谨小慎微地度过十年后,伊丽莎白和异母姐姐玛丽才终于在亨利八世第六任王后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的劝解下,重新获得继承权,顺序排在父亲与简·西摩所生的弟弟爱德华六世(Edward VI)之后,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容易很多,政治风波一波接一波,让伊丽莎白险些丧命。
托马斯·西摩男爵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仅9岁的爱德华六世登上王位。14岁的伊丽莎白跟着凯瑟琳·帕尔生活在继父托马斯·西摩(Thomas Seymour)家。
凯瑟琳·帕尔去世后,伊丽莎白陷入了新的危机。托马斯·西摩想通过迎娶伊丽莎白来谋权篡位,但这场阴谋很快败露,他本人被处死,伊丽莎白则不得不向弟弟爱德华六世和议会不断表忠心才得以摆脱困境。
玛丽一世
姐姐玛丽继位后,强行改回天主教信仰,于是新教徒发动叛乱,企图推翻玛丽,拥立伊丽莎白为王。她再次陷入危机,被关进了伦敦塔,随时有被处死的风险。
幸运的是,经过两个月的审问,玛丽也没有找到伊丽莎白勾结新教徒的证据,只好将她释放并监视起来。
伊丽莎白的童年生活堪称一部人间悲剧,连本应该充满温情的家庭和亲情中都充满了权谋、背叛和失望。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一次次“虎口脱险”培养出了超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决断力,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旋涡中自保。
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内心强大又善于自省。
年轻的伊丽莎白
1558年,玛丽病逝,25岁的伊丽莎白终于坐上了王位,迎来了人生曙光。
但此时的英格兰在经历过她父亲、弟弟和姐姐的统治后早已是内忧外患。
02
懂“中庸”的英国女王
刚登基的伊丽莎白一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天主教和信教之间的激烈矛盾。由于姐姐玛丽女王是天主教徒,在位期间曾疯狂迫害新教徒,而伊丽莎白一世信奉信教,新教徒们以为自己等到了复仇机会。
然而,他们错了。伊丽莎白一世认为,一国之君不能通过个人偏好来统治国家,以复仇和压迫的方式来稳定宗教局势只会重蹈覆辙。于是,她选择了一条“和稀泥”的中庸之道。
一方面,她在官方文件中宣布坚持了英国宗教改革政策,这大大安抚了新教徒;另一方面,她又继续前往教堂做弥撒,让罗马教廷保留了对她的期望,给统治根基未稳的自己争取了时间。
童年的坎坷际遇,让伊丽莎白非常善于洞察不同阶层人的想法。她不像其他时期的君主一样高高在上,而是主动接近民众,展现自己的亲和力。英国民众很快便被这位亲民的女王俘获,她的王权逐渐得到稳固。
伊丽莎白加冕仪式前的盛大游行
一位编年史专家这样评价伊丽莎白一世:“如果说曾有人具有一种天赋和风采能赢得人民的心的话,这人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她把温和与尊严结合在一起,庄严地俯身向最卑微的臣民致意。”
03
“童贞女王”的婚姻外交
伊丽莎白即位时面临的第二大难题就是和欧洲邻国的紧张关系。
姐姐玛丽女王跟随西班牙出兵法国的对外战争失败,尚未议和;北方的苏格兰,在与法国结盟后,对英格兰虎视眈眈;姐夫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对英格兰这片土地垂涎已久……强敌环伺下,如何保持英格兰不被入侵是当务之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伊丽莎白决定以自身婚事为筹码,在列强中斡旋,以此来保障英格兰的利益。
一来,玛丽女王执意嫁给西班牙王子,将英格兰拖入对法战争后,女王的婚姻就成为了英格兰各阶层最为关心的问题,人们不希望历史重演,让英格兰再次成为女王爱情的“牺牲品”。
二来,在见识到父母和玛丽的悲剧婚姻后,伊丽莎白显然对婚姻没有那么高的热情,更不愿意因此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权力。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
当她展开婚姻外交后,首位求婚者就是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Philip of Spain),伊丽莎白没有立刻拒绝,而是表示自己要问问议会。
这是因为当时的英格兰还在与法国进行和平谈判,有欧洲强国西班牙做后盾,英格兰能够在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也能让教皇暂时保持沉默。
在达到目的后,伊丽莎白找了个“宗教差异”的理由,拒绝了费利佩二世的求婚。
随后,瑞典国王的长子埃里克、罗马帝国皇帝的两个小儿子费迪南大公和查理大公、法国安茹公爵等也向伊丽莎白一世发来的结婚邀约。
女王通通来者不拒,但从不明确表态。这些国家的大使不得不在洽谈中一再让利,以争取女王的好感。
在这个过程中,假如有哪位求婚者失去了耐心,伊丽莎白一世还会设法稳住他们,以获取更多政治利益。其中,瑞典国王的长子埃里克就是她忠实的追求者,被拒后依旧坚持不懈。
在伊丽莎白一世眼中,政治利益压倒一切,结婚才不是人生必需。靠着婚姻外交,她为英格兰赢得了20多年和平契机,最后甚至终身未嫁,她说:“我只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
04
剑走偏锋的“海盗女王”
幼时无人可依的伊丽莎白一世很早就明白了“打铁还得自身硬”的道理,恶劣的国内外局势也迫使她不得不尽快让英格兰强大起来。
原来,罗马天主教廷对伊丽莎白一世宽容的宗教政策和支持新教的做法早已不满,想要废掉她,扶持同样拥有英格兰继承权的天主教徒苏格兰的玛丽女王。
1570年2月,教皇庇护五世发出教皇训令,宣布革除伊丽莎白的教籍,废黜其王位,并呼吁虔诚的天主教徒推翻她。在这样的号召下,英格兰国内的天主教势力不断制造事端。
另一方面,此时的英格兰国家债务高达20多万英镑,政府深陷财政困境。
在这样的局面下,伊丽莎白一世将目光投向了利润丰厚的海洋贸易。当时的海洋第一强国正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的西班牙,它不仅拥有美洲的殖民地,还有一支强大的“无敌舰队”。装备低劣、力量衰弱的英格兰海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正规军不行,就找其他人。于是,她剑走偏锋,选择扶持海盗,给他们发放“私掠许可证”,鼓励他们出海打劫,抢劫的财宝多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分配、更高的爵位和更广的封地。
同时,她还纵容海盗削弱西班牙。在海上,鼓励海盗头子大肆劫掠西班牙运宝船,在陆地上,让他们协助建造战船,参与海上作战。
海盗为英格兰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伊丽莎白一世亲切地称他们为“我的海狗”。
1585年,忍无可忍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装备了一百艘战舰的海军舰队,准备入侵英格兰,而英格兰海军此时只有四艘战舰,实力相差悬殊。
此时,依然是海盗帮了大忙。因劫掠立功而被授予爵士封号的弗朗西斯·德雷克(Cadiz),在西班牙军队出发前偷袭了西班牙东南部的重要港口卡迪斯,摧毁了港内的上百艘战舰和其他船只,并在随后2个月里,公然在西班牙沿海劫夺供应船舶。弗朗西斯·德雷克还把这一行动叫做:“烧焦西班牙国王的胡须”。
弗朗西斯·德雷克
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偷袭为英格兰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1588年,新仇旧恨交加的费利佩二世再一次出兵了。一艘艘庞大的战舰浩浩荡荡地开往英吉利海峡。
此时的英格兰海军舰队备战充分,伊丽莎白一世任命弗朗西斯·德雷克为海军司令,迎战西班牙“无敌舰队”。
长途奔波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疲惫不堪,又多次遭遇海上飓风,远征路上后勤补给也不到位,而英格兰这边则完全相反,士气高昂。在海上风暴的加持下,英格兰海军重创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新一任海上霸主,为日后“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丽莎白画像,以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背景,手握地球仪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What doesn&39;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伊丽莎白一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尼采这句话。童年坎坷、执政危机……面对命运一次次捉弄,她始终没有屈服,而是在泥泞中奋力前行,最终铸就了一段传奇历史。
参考资料: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 [英]J.E.尼尔
《伊丽莎白女王》 [美] 雅各布阿伯特
Who Was Queen Elizabeth (Eding, June)
Who Was Queen Elizab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