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覆而不见,其次,虚而不见。夫神自隐而不显,故曰覆而不见,形自闲而不息,故曰虚而不见。夫物象先生,而道业深远,故曰下知有之。
人之生也,柔弱弱也;其死也,坚强强也。草木之生也,柔脆脆也;其死也,枯槁槁也。故强者死而弱者生,是以天之道,弱胜强,柔胜刚。
是以圣人之从天道也,因民利而制官,因地利而制宅,因天利而制仓廪,因人之情而制礼仪。故圣人不以官为重,而重所以为官之道;不以财为重,而重所以化财之道;不以人为重,而重所以化人之道。
夫为道者,知者也。贵贱贤不肖之人,无不闻道,然而行道之人,寡矣。是故圣人独秉乎一,而众人皆分之;彼众人之所分者,其一也,其一者,道也。是以圣人之所以为圣,何也?以其无所依而生其依。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圣之无以而生以为天下正。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读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经典之一,是《道德经》、《道家十二经》之一。本篇主要讲述了宇宙中天地万物的生命规律,以及人类应该如何追求道的真谛,寻找人生的意义。以下为本人对该篇经典的解读:
覆而不见、虚而不见
本篇先讲了天地之间的生命力:神自隐而不显,曰覆而不见;物自闲而不息,曰虚而不见。这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生命力在内部推动,这种生命力往往不被我们所发现,被曰为“覆而不见、虚而不见”。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可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智者智慧深邃?是因为他掌握了自然生命力在宇宙中的运行规律,理解了生命本质,也因为如此,他于平凡之中实现了至高境界。
弱胜强,柔胜刚的哲理
接着本篇又强调了万物的生命规律:弱胜强,柔胜刚。弱者指无力猛烈反抗的人,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时的中国人民;强者指拥有充足力量、可随意支配他人的人,例如二战时的德国。但在命运的选择添加下,弱者却取得了他想要的最后胜利。这是因为宇宙间的生命规则一直在发挥作用,它本身是无情的,却又是公正的。因此,能够理解生命规则并以此为依据,我们将取得成功的机缘。这就是《太上感应篇》的出发点。
弱胜强,柔胜刚的哲理进一步阐述
圣人之从天道也,因民利而制官,因地利而制宅,因天利而制仓廪,因人之情而制礼仪。这句话说明,道家思想在政治、战争、食品、財富、人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均有深刻追求。它向人们表达的是,弱胜强,柔胜刚,不是仅限于个人内心修养,更较显于社会制度之中,实践之方向选择的基础之上。
求道者的进阶之路
对于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高级版,是指一个人不像普通人那样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宇宙意义上的道。求道者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获得了自然规律的指引并依弘于行,使他的人生过程与命运牢牢相连。
最后,我们要明确:修行自己,绝不能不看周围。圣人之所以圣,是因为他观万物之理,悉心治理天下。这条启示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太上感应篇》详细勾勒出了追求道的人的进阶之路。无疑,在这样的时代中,该篇经典仍具有指引性的重大意义。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若夫患寡而好群,与善人为友,执其臂而游,其志也孤,其行也劣。
知己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了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的重要性。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一个人难以承受的,这时候能有一个知己相伴,不仅可以分忧解愁,还可以共享快乐。有一个知己,可以让你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可以帮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与善人为友的重要性
与善人为友,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与善人为友,可以带给你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你走出困境,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与善人为友,也可以让你不断地向上发展,得到更高的成就和更好的人生。
不要患寡而好群
虽然与善人为友很重要,但是不要因为患寡而好群而与不善之人结交。与不善之人为友,容易被其所影响,走向错误的方向,甚至被其所利用。而且,与不善之人为友,往往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反而会让自己走向孤独和悲伤。
结语
总之,太上感应篇告诫我们要珍惜知己,与善人为友,不要患寡而好群,这些对我们的人生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并与善人为友,一起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更好。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覆而化之;其次,悉而掩之。唯大师为能用之。能用之,则不测之往来,安能为祸?
是故,不知其侍守而作劫者,则为之祸;不知其藏匿而作盗者,则为之祸。天下莫祸大于不知其所以然。
夫天下有大祸而不知其所以然,则祸之始生也。有大祸而知其所以然,则祸可避也。
故曰:“大祸以前,必有所忽;大利以前,必有所忽。”
夫大祸之至,不可去身;大利之至,不可违命。去身得全,逃命不得;违命至死不得已。故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故曰:“从善者得之,从恶者失之。人知之者,天不失之;人不知之者,天不得之。”
故曰:“人莫自信,而信天道者得众;人莫自疑,而疑天道者无功。”
道者,天也。天之在下,为善为恶;天之在上,为定为灭。定者,正也;灭者,乱也。人之所恶者乱,人之所爱者正。是故,欲其生而故之,则曰:生而不可,是谓乱也。欲其死而强之,则曰:死而不可以,是谓乱也。人之所恶者乱,人之所爱者正故曰:“大喜大忧,得祸福之门。”人之所爱,欲其成而强之,则祸之道也;人之所恶,欲其息而强之,则祸之源也。得祸福之门者,必明正德义而哉之以礼,故曰:“治世知礼,乱世作用!”
故曰:“夫道者,固难知也;从而行之,道则显矣。为善则善,为恶则恶,如此则道显。人情之所常迷,无过于利。人情之所贵深,无过于名。人情之所难弃,无过于情。人情之所疾甚,无过于贫。”
故曰:“不义之财,非所敢取;厄难临身,非所敢欺。其余各有所不忍,皆可捐也。”
故曰:“知于道者不惑,审于事者不忧。故勇不怛,知不惑,刚不绝,行不殆。此四者,天下莫能与之争利。”
故曰:“见利思义者,天行也;见利不思义者,人行也。见义而后行,可以为天下贞士;见利而后行,可以为天下市井。”
故曰:“听吾言,观吾行;无吾迩,迩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