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百科 - Good Luck To You!

48岁博士生8年未毕业被退学

tiger

英国博士学位重要,还是中国命运重要?1942年,清华高材生王大珩

英国博士学位重要,还是中国命运重要?1942年,清华高材生王大珩赴英国读博,眼看着即将毕业,他却想退学去一家公司当实习生,同学得知纷纷惋惜:太屈才了,结果被他霸气反问。

如果按个人利益来说,确实可惜,因为博士学位就是个香饽饽,前途一片光明。可对于王大珩来说,这个实习生岗位千载难逢。

这个公司很奇怪,几乎不录用外国人,因为他掌握着全球保密的光学技术。而当时中国的技术,就是一张白纸。

他相信,只要掌握了,就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历史证明,他真的做到了,实现了父亲“科技救国”的梦想!

王大珩的父亲,名叫王应伟。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实业救国,他远赴日本漂泊8年。大清朝灭亡后,他携妻带子回国,在北京观象工作。

经历过山河破碎,王应伟很重视子女的爱国教育。打小就说:孩子牢记,国家自强,才不会挨打!

没想到多年后,儿子用一道“光”改变了中国命运!

1936年,王大珩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校担任助教。然而,“卢沟桥事变”后,他只能退出实验室。就在这时,他拿下赴英“庚款留学”的机会。

王大珩就读的是伦敦大学,主攻光学专业,两年成功拿下硕士学位。可接下来,他改变了读博专业。

理由是,二战爆发后,光学玻璃的需求急剧增长,从每年30吨猛增到2000吨。而制造光学玻璃的技术,仅仅掌握在几个工业大国手中。

他意识到,倘若能掌握该技术,对祖国的发展来说,势必是锦上添花。

于是,他选择了玻璃制造专业。令人费解的是,一年半后,他又放弃了博士学位。

1942年,王大珩选择英国一家光学玻璃制造公司,从实习生做起。在众人看来,这太屈才了,尤其代价是,放弃香饽饽的博士学位。

可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光学仪器理论,制造技术,一清二白。

而这家公司,在技术层面,属于世界顶级水平。为了技术保密,公司很少招外国人,幸亏有熟人内部推荐,这才捡漏。

王大珩一待,就是6年。期间,他和同事研究出稀土光学玻璃,并获得专利,深受公司器重。但,这不是他追求的生活,他只想回国,用科技振兴祖国。

他等到了。1948年,清华校友钱三强去英国,和他畅聊国内情况,他听完热血沸汤,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接下来,王大珩的科研成果,几乎都能决定中国命运。当然,所有的研究,离不开仪器馆。

1951年,王大珩领到银行的1400斤大米,用于筹建中科院仪器馆。按照当今市价,大概是98万元。这笔钱,用于建馆是远远不够的,他得精打细算。

次年,王大珩决定在长春考察选址。当时到处残垣断壁,他带着28个人一锹一锹地挖,一镐一镐地刨,在1953年,硬是挖出了仪器馆。

接下来就是科研了。作为副馆长的王大珩,接到国家紧急任务,需要大量科学仪器,而仪器的材料,就是光学玻璃。

幸运的是,在他的技术领导下,就在年底,中国第 一炉光学玻璃诞生。这究竟有多大意义呢?

有了它,显微镜,大型光谱仪等仪器相继问世。直到1957年,中国生产的特殊光学玻璃,能媲美国际尖 端技术。

接下来,更大的挑战,和两弹一星有关。

1960年,苏联撤走1390名苏联专家,带走全部图纸,留下给他的,只有用钱堆起来瘫痪的仪器。

怎么办呢?没有苏联专家,那就自己干!

王大珩给大伙开会,他说了个心酸故事。当时,国家从欧洲进口仪器,结果被人屡次抬价,花了3000斤黄金。

他说:为啥人家开天价,就是欺负我们没有!在座的都是搞科研的,让国家如此为难,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干?

这句话,燃起了众人的斗志!在那个饥荒年代,二两馒头就是一顿饭,很多人顶着饥饿干活,两条腿都浮肿了。

即便这样,大伙依旧是困了就随便打个盹,睁开眼睛继续干,结果不到一年,在众人努力下,王大珩交出满意答卷。

后来,他的光学技术,又先后运用在:人造卫星的相机拍摄,远程运载火箭的跟踪测量,潜艇的数据测量等。

此外,他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十几名博士生。在他和同事共同努力下,我国有300多个光学工厂,超15万人的光学队伍,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光学大国!

1999年,王大珩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评为“中国现代光学之父”。

2011年,96岁王老逝世。逝世前,他在书中写道,我们老科技人员的至高追求,就是为国家,民族,负更多责任,尽更多义务。

这种爱国观念,也传承给了子孙后代。曾经,三个子女拿到博士学位,替他当年放弃学位而遗憾时。他语重 心长说道:异国风光好,莫忘民族心,当须爱国者,志把中国兴!

王老放弃博士学位,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到国内,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光学事业。正是有无私奉献的前辈们,才有泱泱中华科学事业的腾飞。

为祖国科技事业奋斗者,点赞致敬!吾辈更应自强,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你后悔学医了吗

一名25岁花季少女的遗书:我真的好累,想回去休息了!

我逐字逐句地看完了她的遗书,心痛到不能自己。看了许多网友的评论后,决定通过这篇文字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目前的规培现状,不求所有人都能理解医学生的辛酸,但求大家在看到诸如此类的医学生负面情绪发泄时能多鼓励一下我们!

首先,按照目前的医学教育政策,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要有的证书是: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规培证。

1.学历证、学位证。

这两个证书是接受五年本科医学教育后即可获得的证书。目前的医疗招聘行情中,本科学历只能进入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所以大多数的医学生会选择考研、考博,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根据不同学校毕业要求,硕士一般满足小论文、大论文、考取医师资格证后才可以顺利毕业。

2.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

这两个证书是成为医生的入门证书,本科毕业满一年后方可报考,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医师资格证,入职医院后注册到所在医院即可获得执业医师证,之后才可以有处方权。在规培证制度制定以前,拥有这两个证书即可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3.规培证。

规培全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本科5年毕业后需参加3年的规培才能进入临床工作,至此本就比其他学科多了1年的医学生,还要进行长达3年的规培生涯。硕士研究生分为专硕和学硕,专硕三年期间与规培并轨,毕业时规培考试通过即可获得规培证。学硕三年毕业后则需再规培3年才能获得规培证。

简单规整一下医学生的发展路线就是:①本科5年+3年规培=8年,目前这个学历只能在乡县级医疗单位工作。②本科5年+3年专硕并轨规培=8年,硕士学历毕业后市级单位可进,省级单位大部分需要靠关系。③本科5年+3年学硕+3年规培=11年,虽然是硕士学历毕业但是11年后已经30岁。这就是目前理想状态下成为临床大夫的三条路,前提是考研一次考上,考试一次通过,硕士毕业能达到要求。

规培政策是由华西医院的一群大佬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可是这么多年的实行过程中,规培真的就没有“变形”,没有违背它最初建立的初心吗?近些年频频出现的规培生抑郁、猝死、自杀的新闻,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影响吗?医学生的命就这么贱如草芥吗?当初制定规培政策时承诺的工资、补助到位了吗?现实中有多少30而立年纪的规培大夫拿着2000左右的工资在养家糊口,面对工资发放不及时、补助政策不实行的窘况,有多少人敢怒不敢言,又有多少人敢冒着被退培的风险去索要他们本应得到的尊重!医院里这么多近乎免费的、被规培政策禁锢着的、没有其他退路的“牛马”,不就是各大医院缓解经济危机的最好方式吗?!

许多网友提到“那么累,为什么不辞职?”,因为她没有退路了!她一旦辞职,8年的努力就白费了,硕士毕不了业,规培证拿不到手,她辞职了能去干嘛呢?退学回家,还要面对各种风言风语,25岁未经过社会历练的她怎么能够去面对这些呢?所以,她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中也最没有解救机会的手法结束了自己生命!她真的是太累了!在她一直得不到休息的岗位上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她一定好久没有睡过懒觉了吧!

可是规培期间又真的是能够学到东西吗?我目前是学硕毕业工作1年后出来规培,我的规培同事有许多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来把规培当作是一个缓冲。平心而论,我这快一年的规培生活,每天除了写病历、跑腿、应付一个月最少三次的考试、参加各种形式主义的讲座,能够真正学习到的临床知识,还不及我自己工作时一个月学的多。虽然学习全凭个人,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规培医生都处于而立的年纪,现实生活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我们也不再只能是学生这一种身份,除了学习,我们还需要面包去支撑我们这医路上的体力。

希望规培政策的制定能够更加的合理、人性化!也希望我们现在所经受的苦,能够在某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里,化作所有的甜来抚慰我们这医路上的艰辛!

逝者安息[蜡烛][蜡烛][蜡烛]你后悔学医了吗 规培真的对医学生来说有帮助吗? 医学规培还有必要存在吗?

全部评论( 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