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面对“X疾病”,我们准备好了吗?
【国家疾控局:面对“X疾病”,我们准备好了吗?】
??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期发出警告,称新的变异体和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的问题”。对此,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在记者会上回应,虽然“X疾病”的发生难以避免,但我们有能力防范和应对由此引发的大流行。
?? “X疾病”代表着未知病原体引发的全球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致命性、快速传播和易变异。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疾病一旦爆发,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然而,王贺胜局长强调,我们不应恐慌,而应积极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 国家疾控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科学防控体系和群防群控体系。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我们对未知疾病的早期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公众健康意识。
?? 国际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王贺胜局长提到,国家疾控局将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面对“X疾病”的潜在威胁,你有哪些看法或建议?你认为个人和社会应如何准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共同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家疾控局 X疾病 全球大流行 公共卫生

3月9日,全国人大的十四届
《“X疾病”真的会来到我们身边吗?》
3月9日,全国人大的十四届二次会议聚焦民生议题,其中,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就“X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此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对“X疾病”的爆发可能性发出警告,他强调新的病原体和流行病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X疾病”?它真的会如期而至吗?普通民众又该如何应对呢?南方+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教授。
赵卫教授解释,“X疾病”这一概念早在2018年就已提出,它指的是由新出现的病原体或具有大流行潜力的已知病原体引发的疾病,其特点在于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以及监测和检测难度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一概念,旨在引起全球对新出现或变异病原体的重视,以期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谭德塞之所以发出那样的警告,赵卫教授认为,主要是为了提升公众对“X疾病”的警觉性,而并非预示着下一个大流行疾病的死亡率会比新冠高出20倍。至于哪种传染病与“X疾病”最为相似,赵卫教授认为,目前来看,新冠病毒感染与“X疾病”的特征最为接近。因此,对新冠疫情防控经验的总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X疾病”。
至于“X疾病”是否一定会到来,赵卫教授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病原体变异的不可预测性,我们很难准确预测“X疾病”的确切发生时间。但从长远来看,未来“X疾病”的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呼吁疾控部门加强监测预警网络的建设,提高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
对于公众是否应该担心“X疾病”的问题,赵卫教授认为,虽然“X疾病”的存在确实是一个潜在威胁,但过度的恐慌并非明智之举。相反,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关注疾控部门的最新动态,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与安全。赵卫:公众无需对“X疾病”感到恐慌。然而,鉴于其未知性,疾病初期可能面临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不明确的情况,这使得立即确定最有效的个人防护方法变得具有挑战性。王贺胜局长强调,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监测预警体系,疾控中心应加强对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并提升早期发现的能力。公众应密切关注疾控部门的公告,一旦“X疾病”爆发,应按照指导做好个人防护,以预防早期感染。
南方+: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应对可能爆发的“X疾病”?
赵卫:由于“X疾病”病原体的未知性,预防和治疗的难度都有所增加。因此,疾控中心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发展针对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建立更灵敏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并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医疗需求激增。最后,加快新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速度,以便在“X疾病”爆发后能迅速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
今天,王贺胜局长还介绍了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小时。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能在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这一系统显著提高了传染病监测预警的灵敏度,使得数据上报更加及时,实现了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控制,从而降低了其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对于公众来说,除了养成关注疾控机构公告的习惯外,日常生活中也应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