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太原师范学院公布了一项新的人才引进和管理规定,针对博士研究
最近,太原师范学院公布了一项新的人才引进和管理规定,针对博士研究生群体,如果他们在进入学校工作满5年后未能晋升为副教授,那么他们将按照学校安排,调岗至后勤部门、保卫处等服务保障岗位。
即使他们已经满足了晋升条件但由于学校指标有限等原因未能成功晋升。
这项管理规定,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这项名为《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的政策明确指出,全职引进到该校的高层次人才至少需要为学校服务8年。
此规定的出台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许多博士研究生选择投身高等教育行业,期待在学术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
若因短期内未能晋升副教授就被调整到与专业不符的后勤或保卫岗位,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愿望。
而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这样的政策在当前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随着博士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高级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地方高校在选人用人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实行类似“非升即转”的措施,可能是为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学校的整体运营效率。
对于这一规定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太原师范学院方面表示,在执行层面及各院系还会进一步推出对人才支持的具体方案。
然而,当被问及该政策实施后对于引进人才的实际效果及评价时,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学校层面的问题暂不方便回答。
目前,太原师范学院官方网站已撤下了上述《办法》的相关内容。
这一事件可能会对其他高校制定人才政策和营造学术环境产生连锁反应,促使更多高校重新评估并调整自身的人力资源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教育行业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
这件事确实让很多人觉得有些难以接受。培养一名博士生,不仅需要个人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背后还凝聚了家庭、社会以及教育资源的巨大投入。
通常情况下,博士毕业后会选择在学术或相关领域进一步发挥所学,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与专业发展。
太原师范学院出台的这个政策中提到,如果全职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在工作满五年后未能晋升为副教授,即便是因为学校指标等原因而无法晋升,也要转岗至后勤或者保卫等岗位。
这样的安排,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似乎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毕竟,博士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与后勤、保卫等工作内容并不完全匹配,他们原本可以对学术界或特定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人认为,如果学校认为某位教师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可以选择解聘或者寻找更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仅仅因为签订了8年的服务合约,就硬性将其调派到与其专业背景不甚相符的岗位。
这种做法可能会打击博士生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然而,校方或许也有其考量,比如希望通过这样的政策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每位教职工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同时也考虑到学校运营的整体效率和稳定性。
但无论如何,如何合理使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确保每个人能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光发热,是教育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校规定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
高校规定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 非升即走确实是很多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态度,但是这件事如此明火执仗的规定出来,暴露了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
第一、高校讲师的第一任务,是教书育人,还是做科研。如果重点是做科研,那么普通本科生对专业的理解、掌握和操作如何保障。
第二、科研是需要资源的,是自上而下的审批和拨付。一方面是需要竞争,一方面是并不能自下而上的根据现实环境决定。那么科研的争夺竞争就很激励,且争夺过程未必公平有效。
感觉教育系统也是无力自新了……但是倒也不用那么绝望,既有的系统还是有产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