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为了培养一批有创见的语言学人才,开启了一场探索“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培养模式”的漫漫征程。从课堂到田野,从材料到理论,由浅入深,纵横兼济,瞄准前沿,该模式正以一种全新的范式勾画着未来语言学教学的轮廓。
起点 由浅入深、纵横兼济的“塔型”课程体系
北京大学语言学培养模式的一大创新在于“塔式结构”课程体系,从本科到硕、博阶段,课程体系前后紧密衔接,专门化程度逐渐提高,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以其中四门课程为代表,语言学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呈现出兴趣入门、专业基础、进阶提升、专业研究的基本脉络。
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以其中四门课程为例
语言学培养模式的第一步,便是培养专业兴趣。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人类沟通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门先修兴趣类课程,由中文系汪锋老师主持,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其中大比例为跨院系选课。该课程讲授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点和实践性,选课同学在关注语言学基本问题的同时,可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以兴趣驱动学习,还能由此进一步导向专业研究。北大中文系主干基础课“语言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入门课,由陈保亚老师、叶文曦老师、董秀芳老师、李娟老师等主持,选课学生以中文系同学为主,着重传授语言学基础知识,鼓励同学们养成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理论语言学”作为一门专业进阶课程,由陈保亚老师和汪锋老师主持,该课程要求高年级同学深入探讨语言学理论问题,提升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到了硕博阶段,课程设计则针对具体专业研究展开,例如北大中文系硕士、博士的基础必修课“历史语言学”正是历史语言学领域的一门专门课程。
北大中文系陈保亚老师在语言学培养模式中负责历史语言学、单位与规则提取、语言学前沿问题等模块,已陆续担任十一门本科生及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语言学概论”就包括于其中。陈保亚老师坦言,“本科生阶段首先应当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有兴趣才有研究的动力”。正因陈老师的这一理念,“语言学概论”的课堂常常趣味横生。在学生眼中,“陈老师讲课条理清晰,言语风趣,总是会通过一些生动鲜活的实例带领大家一步步讨论问题,继而进入理论的层面,将高深的理论讲得很接地气。”人们常说语言学家“喜欢坑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陈保亚老师曾用自己儿子“滚楼梯告状”的案例来讲解“前语言阶段儿童的易境性表达”,在学生中一度流传为经典。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让语言学的魅力得以展现,激发了同学们深入思考语言学问题的灵感与潜能。
最近,由董秀芳老师讲授的“语言学概论”课程还进入了西藏大学与北京大学等共同开展的网络同步课程试点教学项目,西藏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共计80余名学生参与了该课程的同步授课。董老师在词汇、语法研究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同学们在课堂上除了学习相关知识以外,还能感受到她在深入研究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工作风格。
本科阶段除了“语言学概论”和“理论语言学”外,由李娟老师负责的“索绪尔语言理论”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等课程也深化了同学们对语言学理论的认识。李娟老师上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把深奥的语言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叶文曦老师给本科生开设的“语义学”等课程是同学们知识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下,叶老师编写的教材——《语义学教程》也于近期出版。
硕博阶段的课程和本科生稍有差异,更注重科研导向。著名语言学家王洪君教授在退休前负责的课程对于硕博课程建设非常重要,由她讲授的“历史语言学”“当代音系学”等课程,既介绍前沿理论,又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既开眼看世界,积极吸收西方理论,又能结合中国语言和方言的实际。王老师的课程是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亲自示范如何做研究,选修过她的课程的硕博同学对此深有体会。在扩展研究眼界方面,语言学教研室王超贤老师开设的“印欧语专题”“类型学语料分析”等课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超贤老师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获得印欧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对印欧语研究非常熟悉,这对中国同学来说非常难得。王超贤老师2007年设立的“印欧语小组”在学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以上课程,语言学培养模式建立了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纵向维度上牢牢把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特征,另一方面在横向维度上力求课程设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微观层面,具体落实为语言学中较为核心的分析技术。一方面是共时层面的语音分析、音系分析、语素分析等;另一方面是历时层面的分析技术,如语音对应、语言变化和原始语重建等。至于语言学理论的宏观性,一方面体现为关注问题的宏达、宽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打个比方,微观分析好比分析树木生长机理等具体对象,宏观分析则类似分析生态系统。与微观分析相比,宏观理论问题在中国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随着各学科的发展,讨论宏观问题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宏观理论价值也由此显现。
陈保亚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做得很细,但不能只强调微观。有些老师认为一棵树应该好好地去挖去栽,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树和林的关系。有林一定有树,有树不一定有林。所以在教学上做得再细,也需要一个总体的布局。这样一来,学习的目的性才能明确。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他身处森林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