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百科 - Good Luck To You!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书法作品欣赏

tiger

说到书法历史上的大家,就不得不提一下颜真卿了,论书法造诣和综合实力完全能够于“书圣”王羲之比肩。

据历史记载,颜真卿生于709年,卒于784,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在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

颜真卿天资聪颖,25岁就登进士第,担任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职,后因得罪了权相杨国忠,贬至平原太守,股世人都称他为“颜平原”。

《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的堂哥颜杲卿驻守常山,苦战6天后镇守的城池失利,颜杲卿与其幼子颜季明被残忍杀害。

颜真卿《祭侄文稿》

“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派人去寻找颜杲卿一家尸骨,颜杲卿尸骨没有找到,却找到了颜季明残缺的尸骨,捧着侄子的尸骨,心中激起对叛贼的无比义愤,又感于家族的覆灭,呜呼哀哉,悲愤难平。

于是纸笔挥墨,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

很多不了解书法的朋友,看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会将之定义为“丑书”,通篇乱涂乱画的作品,毫无美感,怎么能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呢?

颜真卿《祭侄文稿》

其实不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价值在于,将情感融汇到作品中,笔法悲愤纵情,结体举世无双,布局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正所谓越高级的艺术品,能够欣赏的的人就越少,可以说高级艺术品往往小众化,而大众化的东西,人人都能看懂,其背后的艺术价值往往不高。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之所以流传1000多年,主要是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书法创作或者是艺术创作不仅仅在于表面,最高境界在于将情感穿插进去,这样才会又穿越时刻的魅力。

而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都符合这一特性。

颜真卿《祭侄文稿》

通过观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看出用笔重的地方情绪激烈,行笔迅捷之处心情相对平复,用心去揣摩,通篇下来,感同身受。

此作品继承了晋代的“篆籀笔法”笔法,保留了晋人行草书的基础。

颜真卿《祭侄文稿》

皇帝的新衣

明朝的倪后瞻曾说过“《祭侄稿》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处殆若天造。下笔之古,如虫蚀叶。”

也有人说《祭侄文稿》就是“皇帝的新衣”,明明看不懂,却不懂装懂。

颜真卿《祭侄文稿》

对于这种说法,一笑了之就好。

颜真卿《祭侄文稿》可贵之处在于不经思索,下笔成书,主要讲求的是内涵,能有人懂即可。

现《祭侄文稿》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将这件作品按照1:1的比例,进行复制,终于还原出了作品的本来面目。送给各位书法爱好者。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裱手卷书法长卷临摹 ¥32 购买


——编辑 芊苑

全部评论( 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